青霉素生产与空气环境点点谈
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,它的发明使人们不再因为受到病菌感染而束手无策。1928年9月15日,亚历山大·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,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发现的是什么——对此他一无所知。后来是另外两位科学家——霍华德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·钱恩从这个已被人遗忘的发现中挽救了有治疗效果的霉菌,证明了青霉素的功效,并把这项技术奉献给人类,从此开创了抗生素时代。
青霉素属于微量也会引起过敏反应症的药物,自从发生青霉素过敏事故以来,特别是美国,在设备和管理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,按其规定,青霉素制剂与非青霉素制剂操作室不能共用空调系统,以防止交叉污染,单独设置空调系统的目的在于,使排风构成直流系统,防止青霉素类抗生素操作室的空气再循环到其他制剂的操作室,并且与其它操作室的空调系统新风口之间保持一定距离。
目前GMP对制剂厂室内参数的要求为(温度18~26℃,相对湿度45~65%)对于易吸潮的产品,如霉素钾盐的临界相对湿度为81%、而青霉素钠盐为71%,后者比前者更易吸湿,所以针对青霉素纳盐粉针剂,硬胶囊制造及其他抗生素生产的粉针分装工序宜取其低限,基本在40%-45%,如果相对湿度较高,药物粉末吸潮后粘性增加不好分装,或者分解变质。
确保青霉素纳盐粉针剂生产环境稳定性,保障产品质量,保障人类健康,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。对于温度18~26℃,相对湿度40%-45%以下,普通的空调系统已是爱莫能助了,在这类低湿的环境,设计中必须采用转轮式吸附除湿系统,转轮除湿机的核心部件是一个蜂窝状转轮,转轮由特殊陶瓷纤维载体和活性硅胶复合而成;转轮两侧由特制的密封装置分成两个区域:处理区域及再生区域;当需要除湿的潮湿空气通过转轮的处理区域时,湿空气的水蒸汽被转轮的活性硅胶所吸附,干燥空气被处理风机送至需要处理的空间;而不断缓慢转动的转轮载着趋于饱和的水蒸汽进入再生区域;再生区内反向吹入的高温空气使得转轮中吸附的水份被脱附,被风机排出室外,从而使转轮恢复了吸湿的能力而完成再生过程,转轮不断地转动,上述的除湿及再生周而复始地进行,从而保证除湿机持续稳定的除湿状态。
在社会日益变化的时代,人们不断地在寻找更加稳定可靠的空气环境设备,以确保工艺环境在生产范围内,以保证产品的质量。而转轮除湿设备在针对低湿的环境显现了它独特的优点,为低湿环境做出不可低估的贡献。
发布日期:2009-10-27
[返回上页] [返回顶部] [关闭本页]